利用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身上產生的干細胞,科學家們正在解析該種疾病的發病原理,并以此來測試若干候選藥物的療效。發表在8月20日《自然》雜志上的該項研究致力于實現干細胞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即利用源于成體細胞重組的干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來研究患者自體細胞疾病的影響,這種細胞是用其他方式所無法獲得的。
美國斯隆—凱特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專注于研究家族性植物神經功能不全癥(FD),該種疾病會對控制觸覺、血壓和流淚等功能的神經元產生影響。癥狀一般發端于生命早期,有時甚至從一出生就會發病,主要表現為肌肉缺乏張力和反射控制,從而產生疼痛、血壓升高和呼吸困難等問題。該疾病是由一種已知的基因變異引起的,但科學家們一直無法建立這種疾病的動物模型。
研究人員從FD患者身上獲取皮膚細胞,然后利用病毒將4個基因插入這些細胞中,從而創建出iPS細胞系。這些重組細胞的行為類似于胚胎干細胞,也能轉化成所有類型的細胞。接著,研究人員將那些未分化的細胞誘導為特定的細胞類型,如神經嵴細胞(它能產生受FD影響的神經元)。
FD患者有一個基因突變,該基因對一種稱為IKAP的蛋白進行編碼,基因突變導致基因被轉譯成蛋白時部分基因序列被跳過。為了了解這種疾病的更多信息,研究人員檢視了不同細胞類型中的正常和突變蛋白。研究人員預計這些神經細胞將會擁有更多的異常蛋白。但事實上,他們發現錯誤的轉譯在各種不同細胞中發生的幾率是同等的。不過,正常IKAP的水平在神經細胞中要低得多,這也許是疾病為何攻擊這些細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