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接二連三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年初,海南產豇豆因含禁用農藥水胺硫磷,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4月初,青島一些市民因食用有機磷農藥殘留超標的韭菜中毒,再次引爆蔬菜食用安全性話題。幾乎與此同時,廣西南寧“毒白菜”事件事發,大白菜農藥殘留超標,內含4種農藥成分,其中2種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應當如何破解食品安全背后的農藥殘留問題?CCIN記者日前采訪了部分業界專家。專家指出,以水基化環保劑型代替傳統的乳油與粉狀制劑,正成為上農藥劑型的發展方向,其中的水懸浮劑是國內外一種有遠大前景的新劑型。
聯合國南通農藥劑型開發中心主任仲蘇林向CCIN記者介紹,懸浮劑是農藥水基性制劑的一種重要劑型,是懸浮有微細固體粒子的水基液體,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分散性、展著性和生物活性,不添加任何有機溶劑,加工和使用中無粉塵飛揚,相對于其他劑型來說更為安全環保。懸浮劑具有藥效高、殘留低、安全低毒、清潔環保、經濟性好等性能,明顯優于可濕性粉劑、粉劑和乳油等傳統劑型,近些年來成為備受人們青睞的農藥新劑型。在歐美發達國家,懸浮劑目前已成為農藥劑型中zui基本和重要的劑型。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制并生產懸浮劑,隨著砂磨工藝技術和設備不斷改進和完善,以及先進測試儀器的使用,農藥懸浮劑獲得迅速發展,已成為除乳油和可濕性粉劑之外zui重要的劑型,目前獲登記的農藥懸浮劑品種已超過百種,至2009年底,懸浮劑產品登記號已有2600多個,約占整個農藥劑型登記比例的10%。雖有較大增長,但其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很低。
近年來,國內外懸浮劑的含量正朝著高濃度的方向發展,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費用以及包裝和貯運成本。500克/升異菌脲懸浮劑、甲基硫菌靈懸浮劑、多菌靈懸浮劑等高濃度劑型產品已經商品化。
上懸浮劑的新發展趨勢一是懸浮劑含量盡可能朝著高濃度方向發展;二是新的原藥品種開發的劑型都有懸浮劑的制劑形態;三是懸浮劑的發展表現出應用功能化的趨勢,如用于種子處理的懸浮劑就有警戒色、有效成分包衣脫落率等要求;四是隨著加工工藝的突破和應用技術的提高,懸浮劑制劑的藥效已與乳油等傳統制劑相當;五是技術進步使制備懸浮劑的原藥理化性質范圍得以放寬,傳統概念上不能加工成懸浮劑的活性成分現在都可以加工成懸浮劑,如苯醚甲環唑、二甲戊靈、快滅靈等。
國內懸浮劑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與國外懸浮劑型的產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雖然現在國內懸浮劑生產工藝已頗為成熟,但懸浮劑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市場上有很多產品存放一段時間后產生分層、析水和沉淀;甚至于部分產品存在嚴重結底問題,不易攪動和倒出,降低了藥效和浪費了藥液。
沈陽化工研究院工程師張國生認為,農藥懸浮劑本應該始終以濃縮懸浮液的形態存在,但約有1/3的品種在貯存期間普遍存在分子長大現象,其分散的藥物顆粒會聚合并變大,分散穩定性變差,致使一大批農藥品種無法實現制劑的水基化或在短期內失效,比較典型的產品有代森錳鋅、噻菌銅、喹啉銅等,均為低熔點、水中溶解度相對較大、極性較高的活性成分。同時,分散的藥物顆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導致產品輕則分層,重則沉淀結塊,失去其懸浮穩定性。此外,某些活性物如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對包裝材料的種類特別敏感,也會導致產品不穩定。因此,如何提高農藥懸浮劑的分散穩定性和懸浮穩定性已成為農藥劑型研發和產業化的一個主要技術障礙。
目前國內在水懸浮劑的開發和工業化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績。據深圳市朗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張榮勝介紹,該公司研制出了40%百菌清懸浮劑配方,經過工業化驗證,結果表明配方懸浮率大于90%,其篩析試驗、流動性、pH值等指標均達標,已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近幾年,石油價格上漲,推動了以芳烴類溶劑為主要輔料的乳油價格上漲,企業利潤空間縮小,而生產懸浮劑有比較穩定的利潤空間。展望未來,隨著新型懸浮劑助劑的不斷出現,將會有更多的懸浮劑產品涌現。